迪时策略
封面新闻记者 孟梅 欧阳宏宇
近年来,人工智能产业步入爆发式增长期,中国AI产业在完成算法迭代、应用落地层面快速追赶后,又该如何应对算力基础设施长期面对的“供给不足、成本高企、生态待建”三重挑战?
记者9月22日获悉,华为副董事长、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对外表示,强大的算力超节点和集群不仅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,更有望推动中国AI产业从“跟跑”向“领跑”跨越迪时策略,为培育新质生产力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。
当前,AI产业已进入“算力驱动创新”的新阶段——大模型参数从百亿级跃升至万亿级,训练一次需消耗上万张算力卡,推理环节对实时性、稳定性的要求也持续提升。国务院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,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,这一政策导向直指中国AI产业的核心诉求:唯有充足、高效、可持续的算力,才能支撑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。
在徐直军看来,“算力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关键。‘超节点+集群’算力解决方案是华为在AI领域的核心战略,其有能力为中国AI产业提供充足算力,满足业界需求。”
长期以来,行业存在一个认知误区:将AI算力等同于单颗芯片性能,认为“制程工艺落后就意味着算力不足”。但事实上,算力是“芯片性能+架构设计+资源协同”的综合结果。
在分享中,徐直军也谈到,“AI算力不等于芯片性能,单颗芯片性能的短板可以通过‘超节点+集群’方式解决,且实现更强的性能。同时,国内的电力基础设施优势也很好地解决了算力用电问题。”
尽管“超节点+集群”方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突破,但技术生态的发展仍面临与国际头部厂商的“单芯性能有差距、生态有差距”的挑战。
对此,徐直军强调:“芯片供应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昇腾生态发展,但生态的核心生命力在于‘使用’,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,都来使用,国内生态一定会发展起来。”这样才能形成“应用迭代→技术优化→生态完善”的正向循环,这也是中国AI生态破局的关键。
如今,从“东数西算”政策落地到超节点集群商用,中国AI产业正迎来“算力突围”的关键窗口期。徐直军预测迪时策略,“超节点+集群”的战略,不仅解决了当前算力供给不足的问题,更构建了“技术创新→产业落地→生态共建”的完整路径——提升大模型训练效率,让传统行业AI转型成本降低,让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到AI创新中。
思考资本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